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好好離職 — 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創業的資源極其稀缺,除了資金以外,人才的招募與育留尤其困難,新公司沒有成功的紀錄,也不確定未來可以保證多久。除非員工對這個事業方向也正好很有興趣,或是出於對創辦人及團隊的欣賞,不然以有限的待遇福利,在徵才和留才方面,一直是創業者永遠的難題。


面對重要員工離職,無法建立穩定的團隊,在在都令創業者身心俱疲。

這陣子我投資和輔導的幾位創業者,不約而同的都遇到一些人事上的困擾,有自己多年培養且信任的部屬要離職的,也有不慎雇用到精神狀態不正常的員工的。另外,還有遇上失去耐心想要撤資不講道理的股東的。


所以,最近這幾位創業者都是愁眉苦臉,精神壓力超大,長期創業過程的辛苦,也讓他們身體或多或少也都有些毛病,創業真的是不容易。


我們的關係基本都維持得還不錯,所以每當創業者有困惑的時候,鬱悶找不到方向的時候,還會找我問看看有沒有甚麼好的方法可以減少損失,甚至是避免正在進行中的專案崩潰的危機。


尤其是員工突然要離職,我就會和他們一起坐下來盤點一下,提供他們比較有創意或是暫時的解決方案,再針對工作重新分配以及調整,也多能度過這樣暫時人力短缺的警報。


身為公司的老闆不要總想著與員工輸贏,因為輸了沒意思,贏了沒好處。

但是,好幾次針對某些不歡而散的夥伴,創業者總想要做出「所謂合理」的處置。像是急於在其他同仁的面前,解釋離職者對公司造成的傷害,甚至更糟的是在當事人還在的時候巴不得面對面辯論,認為這樣其他人就能知道事情的始末而站在自己這邊;又或是要求離職者一定要完美交接;在薪資上面錙銖必較,絕對不讓他們佔公司一丁點的便宜。


我完全可以理解創業者的心情,於情 —— 被人拋棄、不信任的難堪,於理 —— 公司每分資源都要做最好的配置。怎麼可以讓離開我們的人得意呢?


但是,我總是告訴他們,身為公司的老闆不要總想著與員工輸贏,因為輸了沒意思,贏了沒好處。我會建議他們,最好的做法,還是應該是以對員工比較好,比較合理的角度出發,畢竟,不論如何,公司作為一個法人團體,資源還是比員工個人多,員工還是比較弱勢的。前提是,只要離職員工沒有犯法,在這段離職的過程中,強者多擔待一些,多退讓一點,還是比較合理的,而離職者在比較溫暖的過程中,也有機會放下成見,好聚好散。


我也總是對他們說,之所以請他們多忍讓的原因,其實更多是為了還待在公司一起努力的同仁。離職的人終究已經無緣共事,公司未來也對他們沒有任何的約束力。在情緒上逞一時之快,只是多樹立敵人罷了,也不定會種下甚麼禍根。而且現在還在職的員工也正睜大眼睛看著老闆是如何對待曾經一起努力的員工,來評斷老闆的氣度和人格。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卻一筆一筆都記得。下次再有人要離職,預防和反撲的力道會更強。


身為創辦人,我們是要和公司共存亡的,眼光要看得很遠,和這些已然不屬於公司未來的人,計較太多,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


在職場努力的上班族,也要懂得珍惜緣分,與人為善。

我也曾經是高級打工仔,就以我自己的心路歷程為例吧。


看過很多同仁會在離職的時候,對公司做出一些報復性的行為。最經典的就是寫上一段離職感言,email寄給全公司。有的只是簡單述說不捨或著合理地美化一下自己離職的原因,嚴重的會詳細描述公司的不是,批判主管的管理。


每當看到這種離職信、萬言書,如果不是明確法律上的職場霸凌或造成實質的人身傷害,除了為他們的不舒服感到不捨,心中多少有點覺得「放地圖炮」這種作法,會不會有點不夠厚道,畢竟,這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哪有甚麼絕對的對錯、絕對的公平呢?而公司的經營管理與策略,是團隊的共業,更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和認知就可以輕易改變方向的。


我們這些旁觀者,可能是因為事不關己,木已成舟,除了當作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偶而也有那麼一點點幸災樂禍的心情,等著看公司如何回應處理。而這其實也正是寫下離職信的人想要造成的效果之一 —— 讓主管和公司急於消毒、疲於奔命吧。


可是當年輪到我自己遇到一些亂流阻礙,痛下決定離開服務了約25年的公司的時候,當下心中充滿熊熊的怒火,確實也曾經思考過要把自己心中覺得的不公平、不正義的人事物用萬言書的方式述說一遍。


只是當下,心中的一個聲音告訴我:「想想那些一起打過的美好戰役、某幾位長官的栽培和部屬們對我的幫助」。為了還在努力的他們,我決定甚麼都不說也不做,除了道別,就是盡快離開。不然,以我當時在公司的權位,這絕對是一種宣戰的行為,應該是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一但離開後,漸漸冷靜下來才發現,自己的離職除了工作上的壓力之外,有幾位不懷好意的同儕一直在我耳邊挑撥離間我和公司的關係,其實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在想來,除了對自己的識人不明感到深深的遺憾,也十分慶幸自己沒有做出對公司和同仁不利的發言。不然,豈不就變成了自己眼中薄情寡義之人了。


「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最近,被這麼一句格言給吸引住。


非常認同,但又不禁思考,如果事情是正確的,為何不做?選擇與人為善會不會太鄉愿,太矯情?


隨著我寫下這篇文章的過程,再認真深入的思考 —— 世間沒有永恆的真理,很多事情的對與錯常常都是受限於當下的認知,現在認為正確的事情,日後隨著自身價值觀的變化,更多元的思考,其實很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而選擇「善良」這件事,為彼此留下一些些善意,未來即便沒有變成你想像的樣子,也不要讓自己變成加害人,這應該是我可以對自己立下的期許。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人不同意,可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確實讓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大腸麵線也有策略

我住的地方附近是住商混和的區域,每天早上除了有不少的上班族經過,加上中間還有一家歷史悠久的學校,這些青春期成長中的孩子每天需要的熱量,彷彿是永遠填不滿的坑洞,所以各式各樣的早餐店在這裡自然是一種剛需。


早上,上班上學的時段,對在這邊開店的老闆而言,說是戰場一點也不為過,生意好的店家,個個都武藝超群。


當然也免不了,還有各種路邊的攤車加入戰場,其中有兩攤賣大腸麵線的攤車,特別引起我的好奇。


"價格吸引力"加上"產品差異性",永遠是後進者成功擠進市場的不二法門。

麵線這樣的國民美食,看似簡單,但隨著放進去的調味醬和配料不同,居然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風味,所以這兩攤,貌似提供一樣商品的攤車,因為走向不同,倒也相安無事,都有不少的擁護者,生意都不錯。


其中A這一家來得比較久,走的是重口味,香辣且配料多,可能是豬腸處理起來費勁,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內臟類的食材,老闆倒是很有創意的用好吃的素羹代替,但價格也比較高,很多年前就可以賣到一(大)碗超過50元達到55元的價位,客人還是絡繹不絕。


另一家B,稍微晚一些來到這個區域經營,口味比較清香,配料也只有一種,就是那種Q彈咬不爛的豬大腸。


但是呢 —— 混在一起咀嚼,正好幫助我們品嘗麵線的香味與溫潤。價格也走親民路線,之前的訂價一(大)碗45元。


我個人是偏好B這一家,主要是喜歡他的簡單純粹,尤其是像我這種早餐吃不多的人,他的(小)碗卻只要35元,而且份量其實足夠,完全是隱藏版且CP值滿檔的選擇。


除了清楚的產品差異,便宜的價格成了他很好的吸引客人的手段,也幫助B在這裡站穩了腳步。


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其實在成功進入市場的同時就已經形成,採用低價策略的廠家,"成本控制"就成為營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這陣子因為通膨的關係,物價一直在漲,這些早餐店和小吃攤,無可避免的也一一起漲,首先看到A把價格調整到65元一(大)碗,已經令人頗不習慣,過完年的某一天,我出門運動,經過B的前面,看到他的價格也變成了一(大)碗60元,不禁瞠目結舌。


當時就覺得B這價錢訂得不太對,A漲了超過15%到了一碗65元,基本還在可理解的範圍。可是B卻漲了超過30%到達60元,快要對標A的價格了。


就算是B依然比A便宜,可是對於平時購買B的顧客而言,這價位破壞了原本我們認為B的產品,應該十分物美價廉的定位。


我們可以猜測,應該是(大腸)成本上升太多,讓老闆不得不漲價漲到了破壞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而不自知。


觀察一兩周之後,消費的人明顯少了許多,果然大事不妙,我再也沒看到B的攤車出現在附近了。


畢竟,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其實在成功進入市場的同時就已經形成,於是採用低價策略的廠家,"成本控制"就成為營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成本墊高的同時,如果沒有提供進一步的價值,利潤只能一步一步的被侵蝕。畢竟消費者在意的只有價格,利潤可不關他們的事。


如果產品有足夠的"競爭力",重新選擇不一樣的市場,還是可以創造出有利可圖的定位。

這故事還有後續嗎?


前陣子,吃不到B家的麵線,確實讓我難過了一陣子,但就在前幾周,我在數個街區之外的某個商業區又看到了B,價格依然是漲價過後的一碗60元。但生意看起來還不錯,排隊買他的麵線當早餐的上班族還是很多。


可見,那樣的價格本身沒毛病。畢竟,市場價格上漲趨勢如此,老闆也只是在保住他利潤的前提下,合理反映成本。—— 因為,不賺錢的生意沒法做啊。


心中不禁悲喜夾雜,喜的是,山不轉路轉,老闆換個戰場,新的一群消費者,沒有之前的包袱,沒有類似的競爭者,自然產生了新的定位,好吃的美食不會消失。悲的是,如果我想要吃他們家的麵線,不但要走得比較遠,也因為吃過CP值高的版本,心中對這樣比較貴的價格,還真的就是 —— 回不去了啊。


沒想到在這樣的日常裡,一碗麵線的定價和一家麵線攤老闆的經營策略,就已經蘊含了基本又有智慧的商業定律,也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