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小心!別站在大象旁邊就覺得自己是頭巨獸了

不論處在人生或職涯的任何階段,一個人的「視野」是否夠大夠廣,嚴重影響了他的選擇。最近和一些企業界的朋友聊他們遇到的轉型難題,以及輔導新創發展事業的時候,漸漸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可謂不大。


正如「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一樣,一個人的格局和企圖心也許十分宏大,如果「視野」中看到的只有一小片天空,同時也視水井的牆壁為理所當然的話,那麼他可以做的選擇就只剩下拚命地跳而已。


而「視野」除了看清楚眼前的物理環境之外,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個部分主要關乎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自己和旁人的相對關係,要看的面向大致有三種:「認清自己」、「認清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認清別人」。


首先「認清自己」和「認清別人眼中的自己」,關鍵是先要「謙卑自省」才可能看得清,誠實面對自我內心和公允評價自己,是一切判斷與選擇的起點。


舉我一位朋友的例子:這位朋友,十分擅於處裡各種政商關係。不熟的人,總覺得他五湖四海的待人處事,是個很有辦法,也有權勢的人;當然也有人會認為他過於鑽營,只是因為運氣好,所以才沒有出事。


有一次酒過三巡,他告訴我他的處世之道:「每個人其實很像是一隻站在大象頭上的小老鼠,如果別人看見我們都要低頭繞道而行,他們尊敬的其實是我們背後的大象。」


「因此,要知道自己背後的這隻大象是甚麼?慢慢學習觀察如何成為大象,成長茁壯之後,再換一隻更大的坐著。」「千萬不要因為站在大象旁邊,就覺得自己也是一頭巨獸。」


他這裡指的大象,可能是個大人物,也或許是個頭銜或團體,它甚至是我們曾經的成績與信用。


他如此「謙卑」的認清自己,再加上能力也不錯,真的是個能做事的人,雖然八面玲瓏,其實是進退有據,知道這一切不完全是因為自己的關係,相當愛惜羽毛,也就沒有甚麼行差踏錯的行為出現。難怪這幾年,陸續成功推動好幾家公司上市。


至於第三個面向:「認清別人」有它客觀上的難度,因為沒有標準且太花精神,再加上又難以改變對方來成就彼此,因此我覺得是最難的,也沒有必要浪費太多時間。


「認清別人」只要記得一個原則:「看一個人做甚麼,不要只聽他說甚麼。」


好了 —— 回到開頭說的,保持謙卑,看清自我了解別人,充其量是讓自己不會犯了「井底之蛙」的短視與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誤。

但要如何突破思維上的限制和提升認知,看見更大更廣的天空呢?

非常推薦大家試試「反著想」的練習。

例如:

大家都在想著如何成功,如果我們儘全力把「做甚麼事情會導致失敗」的可能找出來,然後打死都不做。這樣做至少會比大多數的人都成功,也就很接近成功了。

「反著想」可以突破自己既定的思維與圈層,對於不斷加強思辨能力,非常管用,十分推薦。


-----------

對了!忘記跟大家說,一些創業者,比起某些所謂成功企業家的視野來得高和遠,看見這樣的創業者,值得進一步觀察,我們就能從中找到了還不錯的創業投資項目!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策略越來越不重要,看工作現場來判斷企業優劣

前陣子在一個很特別的場合,聽到幾位前輩對於他們所領導的公司歷經幾次改革,卻成長緩慢的憂慮;在經過內部幾次檢討之後,結論是認為公司在策略規劃方面沒有問題,但在策略的執行面上需要加強。


而頂尖的公司必然是要在策略規劃—Strategy,與營運執行—Operation兩個面向都優秀,才能屹立不搖,出類拔萃。


這間企業我十分熟悉,絕對是間不可多得的好企業,如果營運與執行出了問題,確實需要擔心。所以,如果有機會去他們的工作現場觀察,有很大的機會找到問題出在哪裡。


好的策略觀,關鍵在於取捨

一間優秀的企業還是要有自己的策略觀點,而所謂的策略,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選擇和集中」。


看一間企業的策略是否正確,其中精妙之處在於「選擇之後的捨棄」,找出最關鍵的目標,把經營資源集中投入,完全不要理會其他的選項。畢竟資源有限,一但什麼都想嘗試,拉長戰線的話,是很難成為業界第一的。


前面提到的這家企業在「選擇和集中」這方面長期的表現算是十分優秀,雖然中間也曾經嘗試一些多元創新,造成一些浪費,但確實是相當程度的符合策略性集中在特定領域這樣的經營智慧,也難怪會是業界的隱形冠軍。


但為甚麼明明有好的規劃能力,也能做好「選擇和集中」的策略布局,卻沒有期待的高效成長出現?這就要談到,另一個也很重要的「營運執行」面向了。


營運是個綜合戰力,看現場才能判斷優劣

我們可以將營運執行,進一步定義為「實現策略的組織能力」,這是團隊和組織的能力,而非單一個人的能力,這個部分必須透過日常工作現場的互動來實現。


作為一個領導人要如何判斷企業在這方面能力如何?是否可以做到「高效的營運執行」?


我建議要觀察工作現場,是否滿足以下三項條件:

首先,現場要具備一流的「問題解決」能力。如果只是努力工作執行業務,又或只是完成上頭交代的工作就結束,也不會多加思考,那就只是在盡本分而已。一流的組職,其工作現場必須成為問題解決型的現場。


再來,則是「全員投入」。這是一個組織能力,它必須是全體的力量,而非個人。如果只有一部分的人拼命想解決問題,但其他人卻冷眼旁觀的話,這一定無法持續,因此一個好的現場,一定是全員投入。


最後,是否「追求獨特價值」。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總想著透過持續改善、不斷解決問題,創造出其他公司沒有的頂尖價值或成為某個領域的冠軍。


頂尖工作現場的特徵

這樣頂尖的工作現場,會呈現以下三種特徵:


第一、因為需要協作與團隊力量,必然樂於「溝通與合作」。


第二、全員投入,相互影響,所以也會十分「具有榮譽感」。


第三、了解企業方向與資源的限制,不會抱怨,懂得「限制產生智慧與價值」的道理。


「策略規劃」和「營運執行」就像腳踏車的兩輪一樣,它們是一個組合。一但產生某項策略方向之後,必定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才能去推動執行。這中間的一致性和整合性如何產生,非常關鍵。


好策略產生的優勢不持久,堅實的營運很難被模仿

從目前企管學界以及企業競爭的實際案例來看,似乎策略規劃的重要性有逐漸被降低的趨勢。其中,最大的理由在於資訊的傳播與透明讓「策略容易被模仿」。當越來越多競爭對手開始追隨,企業是無法單靠策略做出差異化的。


或許,先想出好策略的企業,仍然有先發優勢;可是我們會越來越常看到營運執行能力強的企業,在模仿先行者的策略後,往往能後發先至追上對方,贏得最終勝利。


換句話說,就算企業靠獨特的策略創造或因應需求,若是營運執行能力很差,也是無法取勝的。


歸根究底,企業競爭力來自於日常營運的現場。我們不一定看得懂它們的策略,但是頂尖企業,一定有一流的現場,這倒是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