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人才很少,伯樂更少

找到「對的人」是主管永遠的議題。有人偏重「執行力」與立即的績效貢獻,也有人看重「學習力」來面對未知的挑戰。成功的企業主還會再加上第三個維度來衡量應該要側重那一邊來選用人才。


偏重績效導向

最典型的就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談到關於他面試高階經理人的觀點,他說:「應徵的時候,我們都會問你為甚麼要到我們公司來,我最討厭聽到面試者說我覺得在這家公司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張忠謀解釋:「我僱用你,是要你來貢獻,不是要你來學習的。」尤其是高階經理人。

當然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太績效導向,忽略了對方也有謙遜學習的能力。

有自信,有企圖心,敢於表現自己的高階經理人,應該是張忠謀心目中優秀的領導人,而如果對方只是隨口謙虛一下,以我們的面試經驗,再多問幾題,也是可以發掘出來的,實務上基本不會是問題。張忠謀的這個訪談,主要還是想強調高階經理人的責任與擔當,我們倒是不用以偏概全。


偏重發展導向

不久前我和幾位中小企業主以及隱形冠軍的老闆聊天,他們都認為所謂對的人應該要足夠「熱情」且有很強的「自我學習力」。

只要是新進的同仁,他們會請主管交辦給他們負責項目的方向,但是不會手把手的教導。同時任由他們們自己摸索,然後每隔幾週要對老闆與直屬主管簡報,簡報的題目自然是與交給他們負責的項目相關,但是內容自定,持續三個月,來當作試用期主要的題目。每次聽完簡報後,主管們會給一些反饋,但是不會告訴他對錯,任憑自己摸索。三個月之後,通過試用期而留下來的人,就開始會有前輩或主管告訴你怎麼做。

這樣設計的原因,其實是要觀察新人有沒有自動自發的熱情,尤其是處於不確定、茫然的氛圍中,能不能自己找出樂趣、自行發現解決的路徑。

因為,在一般的中小企業或是利基型的產業中,很多時候面對的市場不一定很大,就算很大,公司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和競爭者做出差異,才不會落入紅海競爭。所以,員工能不能面對市場上的風吹草動且見微知著,對工作的「熱情」與「學習能力」就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這種屬於內在性格以及人格特質的面向,也比較難在一般的面試中看出來,因此試用期的觀察就很重要。甚至,公司還會塑造具彈性和充滿實驗精神的文化與環境,鼓勵員工挑戰自己具有熱情的項目。很多時候,公司還因此得以開發出新的客戶,創造新的需求市場。


企業主的抉擇

這些成功的企業主為何與張忠謀先生的抉擇不太一樣?主要是在「執行力」與「學習力」這兩個維度上,增加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三個維度來判斷,各自選擇了對自身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應該多偏向其中哪一個維度。

例如:上述張忠謀的觀點並不意謂著「學習能力」不重要,只是因為台積電畢竟是世紀級的公司,他們當然有條件從眾多已經有成功實績的人才中,進一步篩選出具有帶領公司進步思維的領導人。因此「自我學習的能力」,這種偏內在的軟指標,只能先假定是標配,它不需要用人單位去過度確認。更不是應徵者簡單地表示自己有著一顆學習的心,就可以代表甚麼的,一切從績效中去確認是最明確的,優勝劣敗一目了然。

而幾位隱形冠軍和中小企業主,則知道自身企業的條件不足以像台積電提供超大的舞台,但卻可以讓人才有發展自己舞台的可能,用他們自身的熱情帶領公司或單位打出不一樣的戰場,過程中若沒有執行力,也必然無法成事。這樣的做法是考慮讓績效的收穫逐漸發酵,在後面再來收割。所以,他們選擇看重人才面對渾沌的學習能力,甚至願意把公司打造成培養這類人才的環境。


一個成功的企業主在人才的選擇上,絕對不是只是單純的複製別人的思維,還要加上企業自身的處境,務實的抉擇究竟是要多看重即刻快速的執行力與貢獻度,還是面向渾沌未來的學習力來挑選人才加入。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可以羨慕不要忌妒

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困難的常常只是人們都想要過得比別人幸福

-----

年輕的時候,看見別人過著錦衣玉食、豪宅大院的生活,我並沒有太不舒服,更多的時候反而是在思考,我要如何才能做到。現在做不到是因為欠缺甚麼?可以等待嗎?需要多久時間?作不到的話,有沒有替代方案?

現在,因為經濟上確實脫離了貧困,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可以做規劃,雖然比下有餘,但人外有人,總還是比上不足 — 可是也確實多了些先看看才行動的餘裕 — 因此面對自己內心的慾望,也多了個想法 — 就是,究竟那些部分才是我真正喜歡的、真正需要的?畢竟這些年的經歷,結交了 一些達官顯要,也讓我了解到有些事情亮麗的背後,伴隨而來的犧牲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承擔的。所以雖然也一直有新的慾望,但也不一定需要真的去實踐,說得好聽是知足,可也有點看破人生的感覺。


可以羨慕但不要忌妒

之前有一陣子,很好奇的看到身邊有些朋友,不斷的在朋友之間或社群網路上試圖證明自己過著有權有勢、奢華的生活,漸漸地,好像我們也開始被影響到,有時還會「忌妒」的覺得,那些人明明不如自己,竟過著比自己成功的日子 — 那種世俗裡表面上的成功 — 是不是因為對方攀上了甚麼關係甚至做了甚麼不光彩的事,或只好不甘心的把它簡單歸咎於他們就只是幸運而已。

現在想想,也是蠻驚悚的,其實不安與不舒服,是來自於我們的「忌妒心」,別人的日子過得如何,他們經歷過甚麼?豈是我們可以評斷的,用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相應產生的「忌妒心」來折磨自己,還真的蠻蠢的。

年輕時候的幸運,來自於莫名的自信,雖然沒有顯赫的家世,天賦也不是最高,但知道自己還年輕,有的是時間來證明自己。相對來說,對於別人的生活,更多的是抱持著「羨慕」的心情,想要過上好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快點成功,並不會去批判別人的成果以及一些天生的不平等,當然也沒有興趣去了解。畢竟,那不是我能改變的。所以,也順利地躲過「忌妒心」所帶來的內耗。

為甚麼現在長大了、成熟了,也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反而變得不自信了,變成要用別人的狀態來逞罰自己,實在沒有必要。

每個人的人生都要面臨大大小小的選擇,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士農工商,都有不同的痛苦,但最沒有必要和多餘的就是和別人的比較,而這樣的比較,最怕的是產生「忌妒心」,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的特點與美好,而總是對別人指指點點,心生怨恨。

人畢竟是群體動物,如果說,都不能與別人比較,也過於鴕鳥。或許調整一下心態,找回年少的自己,將「忌妒」轉換為「羨慕」的心態,每當覺得別人的狀態是我們真心嚮往的,用正面的態度去學習和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雖然免不了還是要去追求、去比較,但相較之下也比較健康、正向。


心態是可以選擇的,但也需要鍛鍊

可以羨慕但不要忌妒,是對人情世故的一種深刻的體會,我們知道每個人的際遇有其必然,但偶然也是人生中相當重要卻又不可改變的因子,因此我們要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同時也對自己心靈提供救贖,它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一種積極的心態,需要常常自我提醒與練習。

畢竟,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困難的常常只是人們都想要過得比別人幸福。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創業圈很喜歡拿「精實創業」來當作教導初次創業的人的一套入門教材,或許是因為創業是一件變化多端、沒有公式的事情。有這麼一套理論可以在一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觀念原則之外,提供可以實操的理論,確實令人覺得創業成功的機會好像有點提升。

但終究是源自於品管圈的概念,這套基於PDCA的試錯原理 —— 把觀點都當成假設,予以驗證,錯的剃除,對的繼續延伸,持續反覆驗證 —— 的確非常的合理。但是因為實在要花去不少時間計劃與實驗,這讓創業者十分猶豫是否要將寶貴的時間拿來做驗證抓bug,而不是乾脆賭在自己的直覺下,大步流星的兼程趕路呢。

如果是相信精實創業的人,核心思想大概是 ——   創業者不要太過自信,所謂的直覺就是未經驗證的觀點,風險極大,一但走錯路,浪費時間事小,之後還可能因為沉沒成本太高回不了頭,變成雞肋創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不相信的呢? ——因為創業就是創新的過程,不冒風險怎會成功。更何況創業成功的要素太多,需要一一驗證的細節太多,試錯本身就不保證能試出對的事情,小碎步前進,有可能拖都把你拖死。

於是,理論因為不好實踐,又變回了觀念,有些創業者記得這樣的觀念,在衝衝衝的當下,還曉得加入驗證的精神,時不時回頭自我懷疑一下,已經算是很有風險意識的創業者了。很多時候,創業者還是靠著直覺,進行著撞牆式的實驗  —— 不撞南牆不回頭。

把品管圈對真相的堅持與實驗精神,拿到分秒必爭的創業情境中,其實最終還是取決於問題的核心 ——「快」。

就看你是要相信「慢即是快」的快,還是「先下手為強」才是快。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 出自火雲邪神

但是拜科技所賜,尤其是手機和數位平台的興起,關於精實創業的矛盾可能就快要被抹平,變得越來越可行。


簡單舉個例子,以前要製作幾分鐘的餐食廣告片,瞭解需要營造怎樣的用餐環境才有最好的效果,讓消費者買單,必須要在事前做無數次的測試,到底怎樣的情境才會傳達出「口口留香」或者「舌尖驚艷」,最終還要找focus group來看demo,不斷的調試到讓廠商和導演都不禁懷疑人生之後,才考慮要不要投入大量的廣告預算。


現在就可能沒有那麼複雜了,我們可以直接把不同情境的影片放到網路平台或與小網紅的頻道上做個測試,馬上就知道市場真實的反應。


最近,還注意到網路上越來越多的1分鐘短劇 ——其實之前《經濟學人》也有報導,稱其為「中國征服美國的利器」。 這種短劇每集約一分鐘,全劇大概是90-100分鐘,所以一共90-100集,每集都有爆點,而且標題超有梗,十足的標題黨。

之前因為投資影劇項目,自己花了些時間,研究一下好萊塢的敘事結構,但是看來這種一分鐘的影集,不但暗示著傳統敘事手法將被重組解構,許多溝通方式都將被改造成多巴胺式的溝通 —— 不怕劇情荒謬,就怕視聽大眾沒有感覺。

在這個數位平台橫行的時代,看來有群創業家不但抓到了「精實創業」的精神,利用科技快速驗證調整,甚至還把驗證過程本身都變成一個有趣的創新元素,不再只是試錯而是創造體驗。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懂得說「不懂」,開啟不同的世界

 「不懂」也分很多種:「真不懂」、「裝不懂」、「故意不懂」,也不要「不懂裝懂」。


出於好奇心的「真不懂」

我是個好奇寶寶,對新鮮的事物總是很有興趣,尤其是我不懂的事情,常常一頭鑽進去研究就廢寢忘食,但卻很少去請教別人。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自學能力很有信心,二方面因為我是個大寫的「I」人,所以也算是社交障礙的一部份吧。

隨著年紀漸長,意識到自己真的犯了太多次「自我感覺良好」的虧,在事後懊悔自己過於樂觀,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慢慢地懂得開口承認自己「真不懂」。如果一開始保持著更開放的態度,其實可以先從別人身上獲得他們的知識與智慧,站在高手的肩膀上看世界,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快更好。

所以我現在最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再等等,多聽多看」。然後,決定之後再義無反顧地去執行,過程中記得修正,也保持謙虛。


出於同理心的「真不懂」

衍伸出來也讓我意識到,是不是有很多我覺得自己掌握得很好的知識,甚至被人謬稱為智慧的經驗,其實也有不少提升的空間呢。

人沒有知識終究還是不會成功的,但有知識的人容易淪為知識的奴隸。先入為主的結果反而就自我設限了。當自己覺得「我懂」或著說「這世界本來就如此」的話,一旦形成這樣的保守心態,就會缺乏前進的動力。

另外,很多有知識的人對「不懂」總是開不了口,不論是受到榮譽感或自尊心的影響,好像請教別人、表示自己不懂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

我近來就試著養成習慣,在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即便對方提出的論點,自己覺得不對或是過於天真,也會先「再等等,多聽多看」,想想背後是甚麼原因造成對方和我的見解有所不同,試著同理對方的處境,不要動不動就擺出「好為人師」的姿態,有時候,從對方角度出發的一句請教:「我不懂」,讓對方多表述他的看法,反而可以挖掘出「問題背後的問題」是甚麼。遠比一開始就和對方直球對決來得友善,之後再提出的建議也比較容易被接受。更何況我也可能因此而受惠,學習到對方的智慧或是從事件的成因得到新的知識與解方。


測試性的「裝不懂」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種「裝不懂」的厲害,是在一次和日本超大商社討論產品規格的會議中,從日方客戶的身上學來的。那次的狀況有點微妙,發生在我們的產品在日本現場開始大量測試的時候,出了點問題,雖然我們的工程師在現場和實驗室測試之後,都傾向於是對方的問題較多。但畢竟是客戶,而日本市場對品質的要求和專業都不容小覷。公司業務為了保住上億的訂單,希望由當時身為產品部門總經理的我親自出差,除了請高階主管直接面對客戶表示尊重之外,同時因為我是工程師出身的背景,在技術知識和商業談判之間的平衡,應該可以拿捏得比較好。

在會議現場,我們當然是展現極大的誠意,有問必答,必要的時候我還要在白板上畫上電路圖,和日方工程師解釋。其實,在討論的當下,我們私下都認為或許是日方的集體主義又或是他們畢竟不太懂我們的產品,所以對方總是呈現出「不懂」的狀態,不願意表達明確態度,也不與我們爭辯,就只是不斷拋出問題。

當下我壓著心中的疑惑:「這些基本的問題,你們怎麼都不懂,還需要我來解釋。」但還是以客為尊的、自信且有耐心的一一回答他們的問題。會議結束,雙方都很有禮貌的表示滿意,但我們心中卻是七上八下,看不出來對方的態度,過幾天對方決定接受我們的建議方案,也順利的把專案推展下去,為雙方都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這個專案,才算是拆彈完成,也幫公司帶來豐厚的回報。

後來回想,日方提出的一連串問題,表面上顯得他們「不懂」,可是當我抓起那些問題的脈絡之後,我恍然大悟,那樣的問法如果不夠專業,其實是問不出來的。所以,我們才是那個被測試的一方。或許他們也對原始問題已經有所掌握,但畢竟我們會是他們未來要長期合作的對象,正好用那樣的問題來確認我們的專業,幸好我們不辱使命,通過測試,才有接下數年的合作關係。


拒絕式、誘導式的「故意不懂」

還有一種「不懂」,是對方心中有定見,可能是對提案者有成見,並不打算直接打臉對方,卻又不想理會。又或是自己其實有想法,卻希望由對方口中說出,於是就不斷的拋出「我聽不懂」來否定對方的意見和方案直到對方說中自己想要的,於是再做出非常開放與接納意見的樣子。有些工於心計的領導者,就很喜歡來上這麼一齣。我自己是非常深惡痛絕,也不喜歡和這種人共事,有多遠就離多遠。


心虛自卑的「不懂裝懂」

有不少人,不常說自己不懂。有時候已經很明顯看出來他真的不懂,但還是要很賣力的說自己不是不懂,只是不太熟悉。說真的,這樣的行為沒有必要,簡單的「不懂」兩個字其實作用很大。當別人跳出來給你方案,不管好壞總是個想法,我們可以擇優來嘗試,可以多一些機會試錯,也不會被自己固定的思維方式所限制。


我也見過不少成功的企業家,不一定都是整天打打殺殺,霸氣外露,很多時候都會把「我不懂」掛在嘴上,渴望新知,不以為恥。就如同歷史上最成功的富豪之一,洛克斐勒在他寫給孩子的信中也認為自己的人生受益於這樣一句偉大的格言:「每一次承認自己不懂的機會,都會成為我們人生的轉捩點。」


「真不懂」讓我們看到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世界,「裝不懂」讓我們謀定而後動,「故意不懂」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對方其實也懂你在玩甚麼把戲,至於「不懂裝懂」除了保有一點面子之外,就真的會讓我們失去太多機會了。